5月6日,“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学高峰论坛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由江汉大学、中国社科出版社、武汉出版集团联合主办,我校城市研究中心、武汉研究院、人文学院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103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余名城市地方学、城市史相关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茵,武汉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卫东,我校景新华校长、夏松副校长、李卫东副校长出席了会议。
李卫东副校长主持了大会开幕式。景新华校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江汉大学始终坚持‘立足武汉,服务武汉,贡献武汉’的办学宗旨,以‘高水平城市大学’为办学目标定位。此次会议的举办必将为拓展‘武汉学’学科发展,提升全国城市地方学研究的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助力”。武汉文史收藏家朱汉昌先生向我校城市研究中心捐献了他所收藏的武汉近代文献资料,夏松副校长向朱汉昌颁发了捐赠证书。
南昌师范学院校长张艳国教授主持了大会主题报告交流。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武汉大学詹庆明和樊星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上海大学廖大伟教授、江汉大学杨卫东和涂文学教授分别就深化武汉学研究、时空大数据下的武汉城市发展演变及区域格局、武汉文化的丰富性、城市音乐及其跨区域现象、武汉学与口述史研究、武汉城市生产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问题交流了自己研究的心得与体会。严昌洪教授高度肯定江汉大学近年来在武汉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继续深化武汉学研究的具体建议。
随后,与会代表分为6个小组进行了12场学术交流,就城市地方学基本理论、武汉学研究基本问题、武汉学与武汉城市历史、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研讨。各小组气氛热烈、交流充分。江汉大学兰军教授讲述了建国初期武汉地区的师范教育、方秋梅教授讲述了辛亥革命前夕的武汉城市社会治理、王肇磊研究员讲述了新中国二五时期新城市建设、罗翠芳教授讲述了近代汉口城市对房地产建筑业的管理,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讲述了张之洞与武昌市政建设,这些虽然都是历史问题,但是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武汉广播电视台侯红志讲述了老汉口三大跑马场的转承起合;武汉图书馆王钢讲述了西方摄影师镜头中的晚清武汉城市影像的发现与考证;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麻建雄,讲述了他和孙庆力、韩少斌等人发现与整理比利时医生拍摄的武汉晚清影像,这些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会议还设置了研究生研讨专场。城市研究所王肇磊研究员、法学院李华俊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研究生学术讨论。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南昌师范学院、江汉大学的3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研讨,给武汉学和城市地方学研究增加了新鲜血液。
武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正兵教授主持大会最后的学术交流和闭幕式。武汉社科院历史文化所张笃勤研究员、天津社科院任吉东教授、湖北大学雷平教授、江汉大学李卫东教授分别就汉水主泓入江口与《禹贡》大别山方位、近代苦力行业与社会变迁、1922年汉阳铁厂工运、辛亥首义与武汉城市功能的转型与再造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李卫东副校长在交流之后,对本次大会做了学术总结。他说,武汉学是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以武汉城市本身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综合的视野研究城市社会与文化的结构特征,研究武汉城市社会的结构功能、区域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武汉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江汉大学是其研究重镇,20年来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的成果。现在,武汉学研究也突破了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本次会议圆满召开,必将推动武汉学研究,也为下次会议召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文学院刘文祥、武汉研究院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