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研究》(集刊)约稿与推介

发布者:闵丹发布时间:2021-03-02浏览次数:3161

    《武汉学研究》是由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涂文学教授担任主编,为半年刊,每期25 万至30 万字。2019 年创刊,2019、2020 年共出版4 期,发文67 篇。
    办刊宗旨: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专业性与实效性并举的办刊思路,积极发挥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为地方学、城市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提升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
    栏目设置:武汉历史、武汉文化、武汉经济与社会、武汉城市规划、武汉作家作品、武汉方言、口述武汉、学术述评等。
    为提高集刊质量,现特向各位专家学者约请稿件。凡围绕武汉而进行研究的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城市学等优秀成果和学科交叉研究优秀成果均非常欢迎。本刊稿酬从优,学校科研计6 分/篇。欢迎投稿,欢迎垂询,欢迎指导!
联系人:《武汉学研究》编辑部刘飞燕老师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大学图书馆8 楼820 室
邮政编码:430056
联系电话:(027)84217337 18171266202
投稿邮箱:whxyjbjb@126.com
QQ:701761986

                                                                           发刊词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并以城市为对象展开相应的研究,城市学由此产生。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城市学研究的热潮迅速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受国际城市学界以知名城市为对象开展研究的影响和启示,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国内学者从一开始就将研究的视角投向综合性城市和特色城市,并推出不少研究成果。时至今日,“北京学”“上海学”“杭州学”“广州学”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地方学研究已蔚然成风,渐成声势。
    本世纪初,在学界呼吁与政府的支持下,以江汉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和平台的“武汉学”研究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自2005 年起,《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辟“武汉学研究”专栏,更是将武汉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该专栏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对武汉学研究的范式、区域、内容、路径及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但由于专栏自身存在版面有限、非固定性等不足之处,很难满足武汉学研究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拓展武汉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武汉学研究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为武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学术支持,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精心准备,决定从2019 年起推出《武汉学研究》集刊,一年两期。
    《武汉学研究》集刊的问世,对于武汉学研究的开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武汉学研究有了自己的专属学术平台,从事武汉学研究的同仁有了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思辨的专业园地,更加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研究队伍的集聚,并将在更高层面推动武汉学高端学术品牌的形成。

    《武汉学研究》集刊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以城市地方学的学科形态统摄现有武汉研究的各个方面,以武汉城市本身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面的观点、综合的视野研究城市社会与文化的结构特征,即在共时态中研究武汉城市社会的结构功能,区域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纵向上来说,就是要在长时段的状态下研究武汉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发展与转型变迁的基本过程,进而揭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从横向上来说,主要侧重于当前武汉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武汉的地位与作用。本刊拟常设“城市历史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空间规划”“城市综合研究”“学科前沿”“口述武汉”“探讨与争鸣”“他山之石”“书评·序跋”等栏目。
    《武汉学研究》集刊将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专业性与实效性并举的办刊思路,积极发挥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为地方学、城市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提升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
    《武汉学研究》集刊将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首发原创的刊风,真诚期望海内外所有关心、关爱、关注武汉发展的各界贤达不吝笔墨、惠赐佳作,共同见证《武汉学研究》集刊的发轫,共同推动武汉学和武汉的繁荣发展。
(刊载于《武汉学研究》2019 年第1 期)


                                                             


                                                                             《武汉学研究》栏目简介


学科理论:刊载有关城市学、地方学研究的理论性文章。
武汉历史:刊载研究武汉历史的论文,字数一般在9000 字以上。
武汉文化:刊载研究武汉城市文化的论文,包括地方戏剧、曲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武汉经济与社会:刊载研究武汉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生产要素、财政政策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文章。
武汉城市规划:刊载研究武汉城市空间规划的论文,包括武汉的街区规划、生态规划、智慧城市探索、城市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城市交通规划、防疫防灾与城市空间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
武汉作家作品:通过对武汉作家作品中的都市文化的研究,探索地域文学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武汉建设“文明城市”提供文化参照。
武汉方言:描写、解释作为文化遗产的武汉方言语音、语汇、语法要素的地域文化因子。通过武汉方言运用、传承和变异、交融,探讨城市语言对城市文化的促进关系。
调研报告:针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或对策研究。
口述武汉:记述亲历者的口述实录,真实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
学术述评:对武汉研究的某一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和评论。
文献资料选刊:刊载新发现的较有价值的有关武汉的历史文献资料。
他山之石:刊载研究其他城市学、地方学起源、发展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的述评性文章。
书评:刊登武汉研究新著的介绍、评论性文章。



                                                                     《武汉学研究》用稿规范(附例示)

1.文章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谨科学,语言规范流畅。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论文篇幅一般为9000-20000 字,重要论文篇幅还可放宽。
2.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正文、注释等。
(1)文章题名应简明扼要地体现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0 字。
(2)摘要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一般不超过300 字。
(3)关键词是从文章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提取的,对检索到该文起关键作用的词,一般应选3-8 个。
(4)文章第一页应该包括以下信息: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基金资助情况。其中,作者简介、基金资助情况置于页脚。
(5)作者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置于文末。
3.文内标题层级不宜太多,以不多于四级标题为宜。标题序号通常为一、(一)、1.、(1)。
其中前三级标题为单独另起段层级;第四级标题为引领段落层级,标题后加句末标点。
4.文章中的表格、插图以及公式应分别连续编号。表号、表题置于表格上居中。插图必须达到出版质量,所有插图请制作成黑白图,并尽可能用线条表示;图号、图题置于插图下居中。
5.所有英文人名、地名应用规范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标注原名。专业术语的翻译请尽量规范化,在较生僻或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请附原文。
6.注释采用当页脚注形式。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7.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当页采用脚注形式,体例如下:
(1)专著:序号 作者(多名作者间用顿号隔开):《书名》(卷数),译者,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多名作者间用顿号隔开):《文章名》,《期刊名》发表年卷期。
(3)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编著者(编)《文集名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4)报纸:序号作者:《文题》,《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
8.来稿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论文侵权等方面的连带责任。本刊对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申明。
9.本刊所刊载文章的版权属于《武汉学研究》编辑部所有。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实现刊物编辑和出版工作网络化,扩大本刊与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在本刊公开发表的文章,视同为作者同意通过本刊将其文章上传至有关网站和本刊微信公众号,同时,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酬。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详见例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