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为做好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工作,促进学术交流,调动我院研究人员的申报积极性,提升申报书文本的质量。我院邀请了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方平教授做客“武汉研究院论坛”,在图书馆809会议室作了题为“社科项目申报与社科水平提升之思考”的讲座。来自人文学院、武汉研究院的师生聆听了讲座,武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正兵教授主持讲座。邓院长对徐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
围绕着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徐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评审经验做了详细讲解。
对于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徐教授指出:项目申报有助于凝炼研究方向,项目的成果导向有助于提升研究水平。成功的三个要素,一是选题。要“顶天立地”,大小适中,思维路径为大—小—大,以小见大。要“推陈出新”,重在创新。“陈”就是学术界已经开展的研究成果,要全面、准确把握学界关于该选题的研究动态,并作适当评点。“陈”还包括选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二是文本论证。高质量的论证文本要注意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内容、主要观点、研究基础或前期成果、参考文献六个方面的得分点。三是其他注意事项。消灭错别字、病句,少用一波三折很复杂的长句子;选择合适的文字字号、字体,规范、精美排版和装订。
在选题与“推陈出新”方面,徐教授以历年获得立项的典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实例,做点评与分析。他的点评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参会的老师表示,启发深刻,受益匪浅。
最后,徐教授指出: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申报者都会聚精会神,甚至绞尽脑汁思考研究主题、预期成果,大多数申报者在申报之日一方面思考如何申报成功,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几年后如何结题,这些都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孵化新的研究方向。
徐方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琴园学者”二岗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专业方向负责人,兼任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和湖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省(部)、厅和校级科教研项目8项,主持2007年教育部项目“中共早期传媒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田子渝主持的2004年国家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研究。主持了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中共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出版专著《蔡和森与〈向导〉周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部,出版编著《中国革命史论》《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等3部,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汉论坛》《百年潮》《湖北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湖北大学首批关键教学岗位责任教授。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两课”教学先进工作者。2011年获“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武汉研究院 付寿康)